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专栏: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

  • 面向独立学科门类的体育学学理反思与探行方略

    王润斌;黄汉升;

    从教育学学科门类中脱离而出、成为独立学科门类是体育学界始终关注的理论命题与着力推动的实践方略。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面向独立学科门类的体育学学科发展进行了学理反思,并提出了可行路径。研究认为:体育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有利于学科领域疆界拓展、学科认同程度提升、学科人才培养提质、学科研究水平提高。体育学经历了艰难探索、稳步提升与平稳发展若干阶段,取得了重要成就,也面临着错失单列为学科门类的遗憾。在体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体育学知识交叉融合、体育学制度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体育学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问题。体育学应以学科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进一步理顺理论逻辑、夯实实践基础,从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的过程中汲取经验,从国外发达国家体育学发展中找寻启示,不断稳步推进独立学科门类的愿景目标得以实现。

    2022年09期 v.45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8K]
    [下载次数:1389 ]

笔谈:中国体育学科发展若干问题探议(下)

  • 体育学升格为学科门类的几点思考

    陈琦;

    <正>202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该文件中列举了研究生专业目录的14大学科门类(新增交叉学科门类)、166个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迎来的一次大变化。从近年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变化轨迹可以清晰看出,我国在学科划分上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调整升级与退出机制,这对整个学科发展无疑是件好事,

    2022年09期 v.45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891 ]
  • 体育学上升为学科门类的若干关键问题覃思

    韩春利;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域均强调体育对中国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凸显了体育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将体育学增列为学科门类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对体育学提出的必然要求。体育学若上升为学科门类需要解决好以下7个方面的问题。

    2022年09期 v.45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708 ]
  • 体育学学科构建的逻辑起点:本体认知与现实需求

    张晓义;

    <正>逻辑起点是一个起始与前提范畴,“是历史起点与认知起点的统一,是指研究对象中最简单、最一般的本质规定,构成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它贯穿于研究对象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种意义讲,正确把握逻辑起点,有利于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厘清体育学科的边界,有利于指导体育事业的实践、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为明确体育学在学科群或学科门类中的定位与地位奠定基础。

    2022年09期 v.45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1072 ]
  • 加快推动中国特色体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建设

    鲁长芬;

    <正>体育学要提升为学科门类,除了外部因素影响外,最重要的还是自身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三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统筹把握、整体推进,加快推动体育学“三大体系”的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2022年09期 v.45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1574 ]
  • 学科制度与中国特色体育学高质量发展略谈

    王雷;

    <正>“双一流”建设方案发布以来,以学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共识。学科的建构过程交织着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2种力量:一是遵从知识生产的学科内在演化逻辑,二是形诸于外在的学科制度逻辑。虽然知识生产是学科建构的内在逻辑,但在我国自上而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学科制度往往成为规训一个学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2022年09期 v.45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827 ]
  • 我国体育学科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史兵;

    <正>提升体育学科水平是夯实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我国体育学科正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得到了根本性提高。然而,我国体育学科发展整体不充分与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其显著特点是东强西弱,尤以西北最弱。这种不均衡的状况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主要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2022年09期 v.45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878 ]

专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研究

    马学智;胡少辉;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背景下,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回顾与研究现状,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存在问题,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作为思想基础,从五个认同出发,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理论内涵进行丰富,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进一步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人才培养爱国意识、能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指明方向和主线、能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奠定思想基础,其政治基石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应以时代为观照,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以多学科视野构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强化学科内涵;注重培根铸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人才培养;增强共同体意识,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

    2022年09期 v.45 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下载次数:3583 ]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路径

    倪依克;潘嘉峪;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映涵着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认同,作为各民族团结和睦的重要象征,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独特作用。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从阐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独特的民族性、传统性和体育性的文化特质出发,围绕文化认同、价值理念和文化自信三维角度论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质视阈下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茁壮各民族间文化认同、弘扬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唤醒体育文化记忆的三维路径,有助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2年09期 v.4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4622 ]
  • 舞龙习俗的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逻辑

    吕韶钧;彭芳;

    舞龙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仪式象征与生命隐喻,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识。以舞龙习俗作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内生逻辑。研究认为,舞龙习俗是在国家和地方并存机制的双向作用和影响下形成的以民间信仰为核心内容的仪式活动,它蕴含的原始文化意象和价值诉求已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普遍认同,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集体记忆和精神纽带,也成为国人呼唤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它所具有的优秀文化基因,对于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抓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这一主线,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提振民族精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2年09期 v.45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8K]
    [下载次数:2722 ]
  •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

    韦晓康;代嘉;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身体活动为语言,打通各民族文化界限,是大国牢固树立民族政治的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符号。基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全国民运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根基。认为全国民运会的历史进程可分为意识觉醒、涅槃重生、焕然一新3个阶段。全国民运会独特的竞演模式主要体现在激励各地区少数民族广泛参赛、挖掘传承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与表演项目双重发展、重团结淡名次4个方面。研究发现,全国民运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国家认同、平等交流、民族团结、拼搏奋进、健康引领的多重价值,能够内在呼应国家意志的政策引导、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各族人民的拼搏精神、全民健身的时代潮流。通过全国民运会的实践平台,实现民族体育资源的利用改造、推动全民健身的蓬勃发展、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稳固中华民族的“石榴籽”精神家园。

    2022年09期 v.45 6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3951 ]
  • 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归因考释

    耿献伟;牛欢;

    以藏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基于群际接触理论,通过外因、内因解读藏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过程,意在为构建新型民族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依据。研究认为:外因是诱因,能吸引、召集人群,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讲提供平台,间接提升族群内部对国家的认识、认知;内因是驱动力,作用于群际之间,通过区域比赛、集体参与、身体文化符号、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互学互鉴,在互动中提升族群的交际与融合,推动民族关系由地域共同体向精神共同体转变。并认为:在认知层面、行为层面、情感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能够凝聚人心,产生共鸣,减少偏见,降低群际焦虑,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机制。

    2022年09期 v.45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1975 ]
  • 文化润疆: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话语体系和实践路径

    张金桥;李英杰;

    以文化人,增强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弘扬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文化润疆的契合点。以文化润疆的深层逻辑,建构新疆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话语,发现:中华体育文化认同是新疆各民族传统体育繁荣发展之魂。多元荟萃的新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原传统体育文化血脉相连、历史交融,为构成中华体育文化“多元一体”“嵌合共生”的格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要把新疆各民族体育文化更加深刻地融入中华体育文化的共生性体系之内,通过它们之间的持续互动以及文化意义的重新赋予与再生产,构筑新疆人民既追求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存、发展的整体性为中心的体育文化结构与精神图谱。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文化润疆视域下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路径:创新机制,以中华体育文化为主体,润泽新疆民族传统体育;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目标,加强对新疆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保护和开发;促进体育文化交流互通,讲好新疆体育故事。

    2022年09期 v.45 8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5187 ]
  • 新时代蒙古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及推进路径

    丛密林;

    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首次对新时代蒙古族传统体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要素及推进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研究认为:1)不同行为主体的时代诉求与蒙古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属性(属性的集合)发生关系和作用,即形成了新时代蒙古族传统体育的价值;2)蒙古族传统体育的时代价值诉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蕴特点具有耦合关系;3)基于社会认同视角,分析出蒙古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形成蒙古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关键要素是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对其相互逻辑关系进行了阐述;4)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总结,从空间、结构和认同3个维度,提出蒙古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路径。旨在发挥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多元价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

    2022年09期 v.45 10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331 ]

体育与社会

  • 信息不对称视域下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问题研究

    白晋湘;朱鹏;

    新媒体时代,太极拳的网络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推动太极拳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有关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的负面舆情。对此,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方法,从信息不对称视角对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问题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于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之中,使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对太极拳产生了严重的偏见与误解,随之带来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和形象损坏等传播危害,不利于太极拳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培养太极拳精英群体,助推太极拳服务于民,彻底整治太极拳传播乱象,合力搭建太极拳信息平台,才能积极应对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和谐有序的太极拳文化网络传播秩序,建构全新的太极拳形象,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2022年09期 v.45 113-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下载次数:1910 ]
  • 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的成长路径研究

    辜德宏;田兵兵;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成长的样态、路径及发展启示进行了梳理。研究认为,美国竞技体育发展中社会和市场力量的成长呈现为数量众多的发展“微单元”、形式多样的供给与服务链、覆盖广博的国家发展网络等样态。其成长路径表现为:服务于社会休闲娱乐的成长路径;服务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成长路径;服务于国家政治竞争的成长路径。研究建议:1)我国应甄别基层需求结构做好精准服务,分层分类供给多元化竞技体育产品与服务;2)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推进竞技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3)推动竞技体育发展数字化转型与升级,提升竞技体育产品生产与供给的专业性;4)推动运动参与由外在驱动向内在需求转变,以生活体育引领大众的竞技参与。

    2022年09期 v.45 12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1129 ]

体育文史哲

  • 基于少林武术文化传承的少林武学内涵研究

    崔乐泉;王晓娜;

    少林寺作为中国著名的佛教禅宗祖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其创立者为少林寺初祖的跋陀。而作为跋陀接班人亦即少林寺二祖的僧稠,因其卓越的武功,成为了少林寺历史上“禅武合一”的开创者。根据历史学的方法,采取文献资料与部分文物资料结合分析的手段,通过对少林寺禅学中心创立与少林武术肇始、唐元明清时期少林武术史料辨析等不同历史阶段资料的分析,对少林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少林武学的形成与内涵特征进行了整体探讨。研究认为,嵩山少林寺建寺1 500多年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传承法脉,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石;由少林武术角度而言,其武术技击肇始于北魏少林寺创建初期的少林二祖邺下著名武僧稠禅师,得名于少林寺,并经过唐、元、明、清时期的发展,逐渐将“武”由“术”上升为“学”的高度,最终使“少林武学”成为包含完善运动技术、制度与思想的完整文化体系。当代,中华武术体系中的少林流派已经遍及全国乃至全世界,其层出不穷的拳法器械,表明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学起到了集结武学精华,教习天下武人的核心作用。直到今日,习武者仍在享用少林武艺的历史成果,接受它的文明信息。

    2022年09期 v.45 136-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208 ]
  • 从打破若干固化认识探析提升传统武术技击性的途径

    薛源;

    以“为切实提升传统武术技击性提供理论思路”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将“打练结合”“体用一如”“功夫上身”“制人于不动声色之间”等在传统武术界影响较大的几个固化认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结论:1)扭转“打练结合”中“‘练’即套路”内容唯一性的僵化认识,实现以服务“打”为根本目的,以技战术与体能训练的“练”的根本转向。2)传统武术“体用一如”的实现应重视连接“体”与“用”的桥梁——条件性攻防的反复训练。3)对传统武术“功夫上身”与否的衡量,应注重审视训练内容、方法与负荷强度等身体实践对提升技击能力的相关性。4)“制人于不动声色之间”只是多重文化影响下所产生的理想化技击样态,不应作为实现技击的途径或判定优劣的标准。

    2022年09期 v.45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2K]
    [下载次数:64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