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强国战略理论与实践

  • 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体育发展困境的学理与实践

    王海英;邵家东;

    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实践,为破解西方现代化范式下的体育困境提供了独特的视野与路径。研究运用文献梳理与理论分析等方法,对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多重体育发展困境进行剖析,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应对体育发展困境的学理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中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差异在于价值取向:西方以资本增殖为目标,中国则以全体人民利益为根本宗旨。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西方体育发展困境突出表现为价值取向的偏差,进而使体育在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身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和不同文化关系中表现出诸多矛盾与困境。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体人民的现代化,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下,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将体育转化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以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人类文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以绿色体育维系体育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在和平发展道路中,推动体育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场域。这不仅实现了对西方体育发展多重困境的超越,也为全球体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25年09期 v.4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2K]
    [下载次数:141 ]

专题:数字技术驱动体育多维发展

  • 数字体育生态系统: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新路向——以北京大学为例

    牛建华;徐伟康;钱俊伟;

    数字体育是人工智能时代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方向。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及北京大学数字体育生态系统的创新实践,充分检视高校构建数字体育生态系统的学理价值、经验启示与行动路径。研究认为:数字技术驱动体育实景体验、监测评估、数据共享和资源配置,赋能高校体育教学、群体、竞赛、场馆、学科系统全方位变革。基于案例凝练出育人性理念、高素质师资、迭代式课程、整体性服务的北大经验,提出注重推动高校学生数字体育“生活化”;拓宽“体育+数字”复合型师资培养渠道;创新超越传统形式的体育课程形式;多元协同为学生健康成长全过程服务的行动路径。

    2025年09期 v.48 1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73 ]
  • “十五五”时期数字科技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可及的逻辑机制与路径选择

    马迪;常子敏;郭彬;

    “十五五”时期数字科技将成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均衡可及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研究运用逻辑分析、文献资料等方法,基于生产力理论框架和供需视角,探讨了数字科技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可及发展的逻辑机制、现实困境和未来路径选择。研究发现:“十五五”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将从均等化向均衡可及转向,数字科技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可及的重要动力。提出了“内部互嵌—外部适配”数字科技赋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衡可及的作用机制。从全民健身空间设施、赛事活动、科学指导、安全监测、数字鸿沟5个方面,梳理了“十四五”时期制约体系均衡可及发展的困境。建议:提出“十五五”时期要借助数字科技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区域、城乡、要素、群体4个方面的均衡,打造易获得、可负担、能互动的服务;针对5个方面的困境,需围绕数字赋能的五大重点维度,按照工作任务、工作路径和具体举措的思路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的赋能发展路径,期望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向均衡可及的高质量阶段跃升,为全民健身的智慧和普惠可及提供学理支撑。

    2025年09期 v.48 2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319 ]
  • 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

    赵小棠;

    数字技术及其快速发展为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注入数字基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动力来源、现实梗阻和推进策略展开研究。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传播渠道和创新协同路径为我国城乡体育设施合理配置、科学化指导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赋能。从科技创新驱动、数字经济推动和社会数字化变革带动3个层面分析了数字技术赋能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来源。数字技术在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中存在未得到广泛重视、政策法规不完善不清晰、缺少专业指导人才和缺失引领主体等问题。数字技术在我国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中应通过汇聚社会力量、完善制度体系、加强人才培育和统筹推进城乡协同发展不断提升赋能效果。

    2025年09期 v.48 4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184 ]
  • 虚拟数字人介入体育的伦理审视:缘起、价值、风险及治理

    郭江浩;熊文;王辉;

    虚拟数字人介入体育存在“赋能”与“负能”之别,需基于积极伦理和消极伦理分别考察其介入价值和潜在风险,以引导和规范其在体育领域的发展。研究认为:虚拟数字人介入体育的伦理缘起,在于其作为“非人”要素成为体育伦理的新主体,推动体育伦理在多个维度发生转向,包括竞技形态的转换、参与主体的重构、竞赛数据的产生以及规则体系的改变等。从积极伦理看,虚拟数字人介入体育的价值表现为3个方面,即增进运动员的健康与职业福祉,平衡消费者体育权益与商业利益间的张力,营造更具包容性的体育参与环境。从消极伦理看,虚拟数字人介入体育将催化新型伦理风险,这包括体育数据资本化对运动员隐私的侵害,体育的公共化及商业化易滋生政治和经济风险,运动员的数字永生对竞技精神和传统生死观的解构,体育参与中“主-客”关系的倒置与劳动替代的产生,数字身体对竞技体育及人类实体身体的异化。针对相关伦理风险,可围绕个体伦理、组织伦理和制度伦理3个维度予以治理:1)开展差异场景的个体干预,强化价值内嵌的调节作用;2)鼓励体育组织的协同共治,明确行为主体的应用边界;3)注重法律风险的全维透视,完善和补足既有法律框架。

    2025年09期 v.48 56-6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226 ]

体育与社会

  • 体育运动与国民健康:美国国家健康战略变迁及启示

    白莉莉;刘兴华;冯晓露;

    有效的运动促进健康政策是系统性提升国民体质和改善公共健康的有力保障,也是优化体育与健康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健康公民”作为美国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国家健康战略,自1979年首次发布以来,40余年的变迁历程展示了美国如何在国家层面推广体育运动促进国民健康。研究发现,美国国家健康战略中运动促进健康的战略重点大致经历了3次转型:1979—2000年,重点增强跨部门合作,聚焦社会健康公平;2001—2010年,重点拓展运动场景,培养终身体育行为;2011年至今,重点推动标准化建设,优化政策执行效率。通过一系列的运动促进健康举措,包括公众参与与科学循证相结合的战略制定、慢性病运动干预策略、面向重点人群的健康促进措施以及基于多场景的运动环境干预策略等,美国在慢性病预防管理、运动健康行为推广和健康环境改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然而,战略实施中也面临执行效率不一、健康资源不平等以及科技与环境变化带来的健康威胁增加等挑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4点启示:1)构建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系统性和持续性;2)优化体育与健康资源配置,促进全民健康服务均衡共享;3)加强政策数智化过程监管,提高政策实施效率;4)丰富运动促进健康实施场景,营造主动健康的环境。

    2025年09期 v.48 6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9K]
    [下载次数:183 ]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历史动因、社会成效及经验启示

    王聚安;陈瑞博;吴金霖;王庆伟;

    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历史脉络,是贯彻体育强国战略、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应有之义。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历史动因、社会成效进行剖析,进而总结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历史动因是打破外交孤立封锁、展示新生政权形象;聚焦服务改革开放、主动寻求国际接轨;延续奥运遗产效能、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赛事举办的社会成效主要体现在推动国家形象高效传播、促使爱国热情持续迸发、推动体育事业协调兴盛和助力城市发展全面升级。其经验启示可总结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根本保障、新型举国体制的坚持与完善是制度优势、科技嵌入与多元主体协同的双轮驱动是动能机制。

    2025年09期 v.48 8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39 ]
  • 中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担当的历史演进与当代使命

    赵鲁南;刘静轩;于杰;

    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就宏观层面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制度政策供给、中观层面竞技体育社会责任需求关系的变化以及微观层面竞技体育社会责任担当具体实践的总体状况,从独立自主发展阶段(1949—1978年)、回归奥运家庭阶段(1979—1991年)、职业体育改革阶段(1992—2000年)、北京夏奥举办阶段(2001—2012年)以及新时代体育多元化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的历史进程出发,对中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担当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系统梳理。中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担当的历史演进,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竞技体育价值认知的重塑与使命定位的重大转变,映射了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对竞技体育社会责任的需求与要求。新时代,不断满足国家政治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契合竞技体育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回应增进国际交流交往的外交诉求、积极担当体育强国建设的光荣任务,是中国竞技体育社会责任担当的时代使命。

    2025年09期 v.48 9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下载次数:145 ]
  • 体育“饭圈”失范:典型表现、形成因素与综合治理

    池骋;唐士亚;罗建;

    “饭圈”文化正以强劲的势头扩散至体育领域,其带来的问题不容小觑。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体育“饭圈”的一系列失范行为警示我们要正视该问题并强化、优化治理措施。若处理不当,“饭圈”文化则会危害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形成因素看,由于体育粉丝过于沉迷、资本市场过度介入、明星与粉丝互动失序等原因,体育“饭圈”在价值理念、消费行为与组织形态方面均呈现失范状态。规制体育“饭圈”的失范行为,要通过价值理念重塑、组织形态疏管、网络平台治理、法律体系规制等措施的交叉运用,形成多元联动、多方共治的综合治理机制,提高体育粉丝的人文素质与法律素养,引导体育粉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2025年09期 v.48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466 ]

体育科学与工程

  • 结合体适能测试指标的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于轶超;武晓雪;陆一帆;米靖;闫会萍;

    背景与目的: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并及时干预,可降低老年人认知衰弱的发生风险,提高其生活质量。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认知衰弱的进展,体适能测试结果亦可以有效反映老年人认知衰弱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纳入体适能测试指标类的预测变量来实施个性化的认知衰弱风险预测与干预。基于此,结合体适能测试,构建与验证老年人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将从体医融合视角为老年人认知衰弱的早期筛查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在河北省某养老社区招募老年受试者,并最终纳入289例进行分析。使用Fried衰弱表型(The Fried frailty phenotype, FP)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 MMSE)的组合方式评估被试老年人认知衰弱情况;使用问卷、量表和测试等方法收集被试人口统计学、生活方式、临床特征、身体成分及体适能水平等信息用来预测认知衰弱风险。将数据分按7∶3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使用LASSO回归和10倍交叉验证筛选候选预测变量;使用多因素逻辑回归进行模型构建,并使用列线图的形式进行模型可视化;使用ROC曲线、H-L检验、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研究结果:纳入的受试者认知衰弱发生率为19.4%。最终模型纳入4个预测变量:年龄(OR=1.14,95%CI:1.03~1.26)、营养情况(OR=2.73, 95%CI:1.13~6.58)、抑郁情况(OR=4.02, 95%CI:1.71~9.43)、8英尺起立行走测试结果(OR=1.36, 95%CI:1.10~1.69)。模型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19和0.851,模型有较好的区分能力;训练集和验证集的H-L检验结果分别为χ~2=4.337, P=0.826和χ~2=11.432, P=0.178,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和预测能力。结论:该认知衰弱风险预测模型可以从体医融合的角度出发,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认知衰弱风险的早期识别与干预工具,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

    2025年09期 v.48 11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181 ]
  • 嵌入性理论下人工智能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样态、困境与纾解路径

    都晓娟;秦海娟;

    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分析人工智能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样态,探讨人工智能融入体育教学的发展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纾解路径。研究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积极融入体育教学,但面临着认知嵌入缺失、结构嵌入不足和关系嵌入弱化等挑战。为此,提出了:1)强化认知嵌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人工智能的正向认知体系;2)优化结构嵌入:实施跨界合作,多主体共建破解智能资源困局;3)深化关系嵌入:注重师生互动,构建“人师—机师—学生”协同新生态的纾解对策,旨在为“AI”与体育教学融合发展寻找适宜路径。

    2025年09期 v.48 131-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656 ]

体育文史哲

  • 文化自觉视域下明中后期射艺的休闲转向及其社会意涵

    陈海东;马廉祯;

    立足于文化自觉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考察了明中后期射艺从军事技艺向多元文化实践的休闲化转向。研究发现: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以士人为代表的社会阶层表现出显著的文化自觉,他们通过对传统的理性认知、形式与内涵的能动调适及相关知识的再生产,将射艺重塑为兼具技术锤炼、精神修养与社会交往功能的休闲文化。此转向具体表现为雅集游艺的精致化、市井射艺的普及化与射学知识的系统传播。射艺的休闲化不仅是对“射以观德”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促进了阶层互动,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其揭示的文化自觉在传统传承与创新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为当代传统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2025年09期 v.48 14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6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