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与社会

  • 国际融合体育教育研究:热点、趋势、理论与实践探索

    闫静;徐诗枧;张文鹏;

    融合体育教育有助于提升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社会参与能力,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体育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可视化文献研究工具CiteSpace6.1 R2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融合体育教育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国际融合体育教育研究视角多元;研究学术集群已形成,美国在其中扮演最重要角色并拥有最多发文量,西班牙、巴西、英格兰和加拿大紧随其后,中国是亚洲区域发文最多的国家;研究呈现内容不断细化、领域不断拓展,涉及交叉学科的研究数量增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不同个体的态度、感知与需求、教师职业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等是当前国际融合体育教育的前沿话题。建议我国学者进一步关注融合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证的研究,丰富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方法,促进融合体育教育研究成果服务于教育实践。

    2023年12期 v.46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1885 ]
  • 国际转会纠纷中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认定研究

    梁婧;周青山;

    判断球员与俱乐部所签署合同之性质,是体育纠纷解决机构审理职业足球国际转会纠纷案件时的首要任务。争议合同被认定为预约合同而非职业足球工作合同的,违约不构成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因认定预约合同存在障碍,国际足联争议解决委员会和国际体育仲裁院建立了由当事人姓名、双方角色、劳动期限、球员薪酬和当事人签字5项基本要件组成的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认定标准,具备所有要件的合同即为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认定标准展现了体育纠纷解决机构维护合同稳定性的决心,也增加了当事人真实意思被误解的风险。根据对已有案例的分析,国际体育仲裁院的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认定标准更注重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考察,在承认预约合同、减轻违约责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转会活动,中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应加强对职业足球工作合同认定标准内容与适用的学习以制定不同的辩护策略,注重预约合同条款的措辞表述,并积极参与仲裁听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3年12期 v.46 1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8K]
    [下载次数:486 ]
  • 数字化背景下运动员个人信息保护的信义路径

    刘成杰;王艺婷;

    现代数字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数字化背景下,运动员个人信息保护正在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传统隐私权和人格权之“权利视角”的赋权模式、“知情-同意”机制的授权模式等,在运动员个人信息保护领域已显得捉襟见肘。基于运动员信息处理者与信义关系中受信人身份具有契合性、运动员信赖和期待与信义关系具有适应性以及信义路径在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优越性,提出并论证运动员个人信息保护之信义路径的可行性。具体而言,在信义义务的内容设定方面,应通过忠实义务的禁止性规范为受信人划定行为底线,并基于比例原则和动态系统论为勤勉义务提供具体化解释路径;在违反信义义务的救济方面,应纳入返还获利制度,并明确返还获利与一般侵权损害赔偿的适用顺序;在信义义务的监督机制方面,应基于共同受信人、政府机构以及运动员集体等多方主体构建可行监督体系。

    2023年12期 v.46 3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0K]
    [下载次数:601 ]
  • 强制性体育仲裁协议的正当性争议及中国因应

    翟一飞;盛昊民;陈一铭;

    国际体育仲裁院在处理体育纠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各大主要体育组织习惯于将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条款插入其章程规范中而使体育仲裁协议表现出仲裁的强制性,因而对强制性体育仲裁协议的正当性产生冲击。理论和实践中都认可正当性补充理论对国际体育仲裁院机制中强制性体育仲裁协议的正当性的论证,即仲裁协议的正当性不在于摒弃强制性,而是如何优化强制性以保障运动员合法权利。人权保障是体育纠纷解决机制设计的内在逻辑,也是仲裁协议正当性存在的首要之善。我国体育仲裁制度应提高仲裁的透明度、开放仲裁员名册、完善仲裁员回避制度,进一步推动运动员权利保障和体育法治化的发展。

    2023年12期 v.46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下载次数:578 ]
  • 基于埃利亚斯的“文明”视角下体育文明的内涵及其学理研究

    王松;孙启萱;

    社会学的开创者,无不以现代性的文明化进程为入手点。体育文明作为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逐渐成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研究认为:“文明”概念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语义演变过程,其演变史表征着人类追寻文明的复杂思想历程。由“文明”而来的体育文明,更为接近埃利亚斯的“文明”语境。基于埃利亚斯的“文明”视角,从古希腊竞技到现代体育,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文明发生,并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发生从现代性到数字化的演变。在此基础上,从内涵、学理、属性、层次性4个维度探索体育文明的理论建构,即体育文明的基本内涵由社会发生与心理发生的互构解释,其理论基础为型构理论与文明化理论;它呈现出过程性、历史性与理性化3个层次的体育文明属性,以及个体层次、特定社会层次以及全体人的层次3个层次。

    2023年12期 v.46 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593 ]

体育科学与工程

  • 我国青少年运动乐趣变化特征分析及其学理性应答

    柴娇;吴鹏先;

    享受运动乐趣是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逻辑起点,虽然当前政策从宏观层面对运动乐趣进行引领,但具体的教学实施仍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撑。在分析我国1-12年级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来源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理性应答。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5 600名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强度、来源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运动乐趣强度和运动乐趣来源具有强相关关系;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以下学理性应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别的运动乐趣来源,并着重突出其最喜爱的运动乐趣来源;通过改变比赛规则、提供更多鼓励和赞赏等方式帮助女生获得更多的运动乐趣;根据青少年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侧重不同维度运动乐趣来源的培养;根据1年级学生运动乐趣倾向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使其运动乐趣强度在较高水平不会下滑。

    2023年12期 v.46 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185 ]
  • 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发球技术运用评价标准的探索——基于发球类型、球速与效果的实证研究

    陈贞祥;刘凌骏;韩冬;

    发球已成为现代高水平男排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的发球技术运用评价标准,助力优秀男排运动队提高发球训练和比赛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Smart Coach雷达测速仪和Data Volley 4,对2022—2023中国男排超级联赛1~8名全部41场比赛发球与其接发球技术效果进行随机抽样测量统计,探讨不同发球类型、球速与其技术效果的关系,建立科学且实用性强的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评价标准。研究发现:1)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的使用率分别为60%和40%、球速区间分别为68~126 km/h和42~69 km/h、6分类技术效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7.1,P<0.01);而跳发大力球球速在100 km/h以下不同球速区间的发球有效率均差于60~69 km/h区间的跳发飘球;球速在100 km/h以上的跳发大力球有效率和得分占比均高于跳发飘球,且随着球速升高有效率升高;2)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球速分别与接发球技术效果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204和0.115,P<0.01);3)发球的局均得分与最大球速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12,P<0.01),线性回归(R~2=0.375,P<0.001);4)8名外援运动员和国内最大球速前8名的国内运动员的最大球速水平均值分别为(109.8±6.8)km/h和(108.4±1.7)km/h,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P=0.59),但两者在最大球速上仍有较大差距(126 km/h vs 111 km/h)。由此,在建立评价标准的同时,得出:1)最大球速水平可以作为发球技术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2)在跳发飘球和跳发大力球方式上,球速与接发球效果之间均存显著性相关,跳发大力球的相关性大于跳发飘球,且整体技术运用效果好于跳发飘球;3)从球速区间来看,球速区间越高,发球有效率越大等结论。建议进一步对男排世界级比赛、洲际比赛和全国青年比赛进行球速与其效果的相关研究,建立不同级别水平比赛的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评价标准,为促进我国高水平男排的训练提供一个更全面且科学的参考模型。

    2023年12期 v.46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02 ]
  • 篮球比赛“四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的再审视与应用优化研究

    董美寅;练碧贞;

    Dean Oliver提出的“四因素”分析方法,帮助球队调整策略、改进训练,被广泛应用于篮球比赛的统计分析中。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四因素”并非制胜因素,它本身并不能决定比赛结果,而是反映球队或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而推断影响比赛结果的原因。1)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NBA和CBA联赛数据对现有研究模式进行验证分析,发现目前有关“四因素”的研究尚存明显不足;2)改进现有研究模式,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对“四因素”统计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和优势分析,以更为严谨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3)重新审视“四因素”理论,探索指标的结构层次和属性特征。旨在深化对“四因素”理论的认识,明确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作用和功能。

    2023年12期 v.46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18 ]
  • 真实-自我知觉的动作能力一致性与儿童身体活动的关系——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

    刁玉翠;李宣熹;陈思同;李静;

    目的:为丰富儿童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变化发展机制模型的内容,根据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动机理论和自我提升理论,探讨真实动作能力(motor competence,MC)与自我知觉动作能力(perceived MC,PMC)的一致性与儿童PA水平的关系以及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对济南市4所小学的369名3~6年级儿童的MC、PMC、自主性动机和PA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MC-PMC一致性程度越高,女童的PA水平越高(a_4=-0.417,P<0.01),但男童未出现相似结果(a_4=-0.146,P>0.05);2)在一致情况下,相比于“MC低-PMC低”的儿童,“MC高-PMC高”的男童(Z-hat=1.135,95%CI:0.743,1.530)和女童的PA水平更高(a_2=-0.044,P>0.05;a1=0.356,P<0.01);3)在不一致情况下,与“MC高-PMC低”的儿童相比,“MC低-PMC高”的男童(a_3=-0.252,P<0.01;a4=-0.146,P>0.05)和女童的PA水平更高(Z-hat=-0.426,95%CI:-0.912,-0.008);4)自主性动机在MC-PMC的一致性与男童的PA关系之间存在中介作用(b=0.135,95%CI:0.095,0.182),但该中介作用未出现在女童中(b=0.029,95%CI:-0.083,0.143)。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女童的PMC越准确,其PA水平就越高;MC和PMC都高的儿童以及适当高估MC的儿童的PA水平更高;纳入自主性动机后的PA变化的发展机制模型可能更适用于男童。建议促进儿童PA水平时需强化MC与PMC的同步提升,尤其重视女童PMC的准确性和低估MC儿童的PMC水平的提升。

    2023年12期 v.46 10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874 ]
  • 数字何以赋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使用意愿研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的实证检验

    陈乐琴;王潇盈;张大为;

    为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引入信息素养和政策激励对模型进行拓展。通过滚雪球抽样对498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25.0和AMO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发现:1)信息素养、政策激励正向影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的使用意愿;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在信息素养和政策激励与使用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3)感知有用性在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建议:1)加强潜在服务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水平调研,实施分类引导与宣传;2)深化行业信息发布的政策引导力度,优化网络招募环境与氛围;3)注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的应用创新,提高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程度。

    2023年12期 v.46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2784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老年人骨密度改善运动处方:开发与实施性研究

    许春艳;张蓝天;肖义然;王东敏;王馨塘;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的模型,用以预测和生成改善老年人骨密度的运动处方。方法:基于35篇经筛选的文献建立ANN模型,并以北京市某社区30名60~70岁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模型给出的运动处方进行实例验证。采用Bland-Altman散点图和命中率(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差值在其平均值±1倍标准差和±1.96倍标准差范围内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评价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的运动前后数据差异。结果:1)所建ANN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R~2=0.95;2)ANN模型生成的运动方案为:进行为期24周的抗阻运动,每周2次,每次45 min。3)运动干预后,受试者骨密度改善的真实值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在预测全身骨密度时,命中率分别为81.0%和95.2%;在预测脊柱骨密度时,命中率分别为76.2%和90.5%。结论: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老年人骨密度改善运动处方的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其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制定老年人骨密度改善的运动方案提供参考。

    2023年12期 v.46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748 ]

体育文史哲

  • 历史的建构:岳家拳精忠报国话语体系流变研究

    郭春阳;张治国;刘霓尘;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民族精神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身体文化,也蕴含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岳家拳在传承的过程中以格斗技术为内容,以岳飞精忠报国思想为引导逐步创建了一个独树一帜的爱国主义武术流派。岳家拳精忠报国思想的解析有助于深入探寻及理解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形成与实践的深刻内涵。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岳家拳精忠报国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流变及其社会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精忠报国的思想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岳家拳的历史是假借岳飞英雄形象刻意建构出的拳种源流话语体系,尽管这种历史和事实不符,但却秉承了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建构拳种过往的历史既是岳家拳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使然与必然。

    2023年12期 v.46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K]
    [下载次数:681 ]
  • 体育、舆论与民族主义:1932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过程研究

    刘煜泽;

    1932年,刘长春参加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为中国首次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整理分析历史上中、日、美的档案、报刊、回忆录等大量文献,对1932年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932年,日本筹备让伪满派刘长春等参加洛杉矶夏季奥运会,5月末初步得到奥运会方面同意,但6月又被拒绝。1932年5月末,相关消息初步传入国内,初步引发舆情,6月中旬,该事件发展成严重舆论事件。中国原本不计划派运动员参加本届奥运会,但舆情发酵之后,在中国体育界的快速筹备下,刘长春成功代表中国参加该届奥运会。在民族危机的背景之下,舆情发酵之后,刘长春参加奥运会,被舆论认为成功挫败日本阴谋,是抗日救国的胜利,刘长春亦被塑造成著名的抗日救国民族英雄,该事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2023年12期 v.46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86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