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娇;吴鹏先;
享受运动乐趣是青少年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逻辑起点,虽然当前政策从宏观层面对运动乐趣进行引领,但具体的教学实施仍缺乏相应的实践支撑。在分析我国1-12年级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来源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与之相对应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理性应答。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5 600名青少年的运动乐趣强度、来源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运动乐趣强度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运动乐趣强度和运动乐趣来源具有强相关关系;青少年运动乐趣来源在性别、年级上存在差异。据此提出以下学理性应答: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别的运动乐趣来源,并着重突出其最喜爱的运动乐趣来源;通过改变比赛规则、提供更多鼓励和赞赏等方式帮助女生获得更多的运动乐趣;根据青少年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侧重不同维度运动乐趣来源的培养;根据1年级学生运动乐趣倾向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使其运动乐趣强度在较高水平不会下滑。
2023年12期 v.46 6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1185 ] - 陈贞祥;刘凌骏;韩冬;
发球已成为现代高水平男排比赛制胜的重要因素,建立科学的发球技术运用评价标准,助力优秀男排运动队提高发球训练和比赛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运用Smart Coach雷达测速仪和Data Volley 4,对2022—2023中国男排超级联赛1~8名全部41场比赛发球与其接发球技术效果进行随机抽样测量统计,探讨不同发球类型、球速与其技术效果的关系,建立科学且实用性强的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评价标准。研究发现:1)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的使用率分别为60%和40%、球速区间分别为68~126 km/h和42~69 km/h、6分类技术效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07.1,P<0.01);而跳发大力球球速在100 km/h以下不同球速区间的发球有效率均差于60~69 km/h区间的跳发飘球;球速在100 km/h以上的跳发大力球有效率和得分占比均高于跳发飘球,且随着球速升高有效率升高;2)跳发大力球和跳发飘球球速分别与接发球技术效果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R=0.204和0.115,P<0.01);3)发球的局均得分与最大球速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612,P<0.01),线性回归(R~2=0.375,P<0.001);4)8名外援运动员和国内最大球速前8名的国内运动员的最大球速水平均值分别为(109.8±6.8)km/h和(108.4±1.7)km/h,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P=0.59),但两者在最大球速上仍有较大差距(126 km/h vs 111 km/h)。由此,在建立评价标准的同时,得出:1)最大球速水平可以作为发球技术优劣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2)在跳发飘球和跳发大力球方式上,球速与接发球效果之间均存显著性相关,跳发大力球的相关性大于跳发飘球,且整体技术运用效果好于跳发飘球;3)从球速区间来看,球速区间越高,发球有效率越大等结论。建议进一步对男排世界级比赛、洲际比赛和全国青年比赛进行球速与其效果的相关研究,建立不同级别水平比赛的发球技术运用效果评价标准,为促进我国高水平男排的训练提供一个更全面且科学的参考模型。
2023年12期 v.46 8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02 ] - 董美寅;练碧贞;
Dean Oliver提出的“四因素”分析方法,帮助球队调整策略、改进训练,被广泛应用于篮球比赛的统计分析中。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四因素”并非制胜因素,它本身并不能决定比赛结果,而是反映球队或球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而推断影响比赛结果的原因。1)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使用NBA和CBA联赛数据对现有研究模式进行验证分析,发现目前有关“四因素”的研究尚存明显不足;2)改进现有研究模式,运用线性统计方法,对“四因素”统计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和优势分析,以更为严谨的方式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3)重新审视“四因素”理论,探索指标的结构层次和属性特征。旨在深化对“四因素”理论的认识,明确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作用和功能。
2023年12期 v.46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218 ] - 刁玉翠;李宣熹;陈思同;李静;
目的:为丰富儿童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变化发展机制模型的内容,根据自我差异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动机理论和自我提升理论,探讨真实动作能力(motor competence,MC)与自我知觉动作能力(perceived MC,PMC)的一致性与儿童PA水平的关系以及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对济南市4所小学的369名3~6年级儿童的MC、PMC、自主性动机和PA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MC-PMC一致性程度越高,女童的PA水平越高(a_4=-0.417,P<0.01),但男童未出现相似结果(a_4=-0.146,P>0.05);2)在一致情况下,相比于“MC低-PMC低”的儿童,“MC高-PMC高”的男童(Z-hat=1.135,95%CI:0.743,1.530)和女童的PA水平更高(a_2=-0.044,P>0.05;a1=0.356,P<0.01);3)在不一致情况下,与“MC高-PMC低”的儿童相比,“MC低-PMC高”的男童(a_3=-0.252,P<0.01;a4=-0.146,P>0.05)和女童的PA水平更高(Z-hat=-0.426,95%CI:-0.912,-0.008);4)自主性动机在MC-PMC的一致性与男童的PA关系之间存在中介作用(b=0.135,95%CI:0.095,0.182),但该中介作用未出现在女童中(b=0.029,95%CI:-0.083,0.143)。结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女童的PMC越准确,其PA水平就越高;MC和PMC都高的儿童以及适当高估MC的儿童的PA水平更高;纳入自主性动机后的PA变化的发展机制模型可能更适用于男童。建议促进儿童PA水平时需强化MC与PMC的同步提升,尤其重视女童PMC的准确性和低估MC儿童的PMC水平的提升。
2023年12期 v.46 10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874 ] - 陈乐琴;王潇盈;张大为;
为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使用意愿的影响机制,基于信息生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引入信息素养和政策激励对模型进行拓展。通过滚雪球抽样对498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25.0和AMOS2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发现:1)信息素养、政策激励正向影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的使用意愿;2)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在信息素养和政策激励与使用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3)感知有用性在感知易用性与使用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建议:1)加强潜在服务参与者的信息素养水平调研,实施分类引导与宣传;2)深化行业信息发布的政策引导力度,优化网络招募环境与氛围;3)注重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网络招募平台的应用创新,提高易用性和有用性感知程度。
2023年12期 v.46 117-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8K] [下载次数:2784 ] - 许春艳;张蓝天;肖义然;王东敏;王馨塘;
目的:探索并建立一个基于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的模型,用以预测和生成改善老年人骨密度的运动处方。方法:基于35篇经筛选的文献建立ANN模型,并以北京市某社区30名60~70岁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模型给出的运动处方进行实例验证。采用Bland-Altman散点图和命中率(真实值和预测值的差值在其平均值±1倍标准差和±1.96倍标准差范围内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评价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决定系数(R~2)评价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研究对象的运动前后数据差异。结果:1)所建ANN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较高R~2=0.95;2)ANN模型生成的运动方案为:进行为期24周的抗阻运动,每周2次,每次45 min。3)运动干预后,受试者骨密度改善的真实值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在预测全身骨密度时,命中率分别为81.0%和95.2%;在预测脊柱骨密度时,命中率分别为76.2%和90.5%。结论:采用神经网络进行老年人骨密度改善运动处方的模型是可行且有效的,其预测精度较高,可为制定老年人骨密度改善的运动方案提供参考。
2023年12期 v.46 128-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