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体育强国战略理论与实践

  • 任务视阈下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组织逻辑、目标模式与应用场景

    刘亮;张逸歌;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配置方式和重大任务组织模式,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策略。立足于体育管理语境,将“任务”作为解释变量,围绕重要性、复杂性和紧迫性3个维度展开学理探讨,认为纵向上的组织等级、横向上的协作程度与时间上的动态特征决定了任务的实践定位。结合重大任务的事实定义、触发条件与响应机制剖析,指出瞄准重大需求的特殊定位、基于公共权威的政治决策以及依托任务型组织的治理机制三大要件构成了重大任务的组织逻辑,也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内在要求。研究从面向应急决策的权威统合模式、基于群众路线的共同缔造模式、依托技术治理的条块耦合模式与释放溢出效应的培育孵化模式4个层面,梳理了体育实践中可能适用新型举国体制的任务情景,并选择典型案例对新型体育举国体制的理想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

    2024年09期 v.47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639 ]
  • 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协作机制优化研究

    王三保;谢云;

    竞技体育的区域协作是实现中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国由体育大国迅速发展成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总结中国竞技体育区域协作困境,并对协作系统目标、特征及模式进行深度机制性理论重塑。困境:目标离散、协作效益不高;特征滞后、协作科学性不足;模式单一、协作活力较低;目标:国家主体应以获取国家政治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集体主体应以获取组织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个人主体应以获取个人全面发展最大化为目标,三者应形成双向生态循环协向目标系;特征:发展方向的客观性与一致性、发展资源的共享性与可持续性、发展模式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发展内涵的相关性与同一性;模式:一元协作、邻域协作、跨域协作、跨业协作、群落协作。

    2024年09期 v.47 1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74 ]

中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

  • 中国体育学核心学科:概念辨析、识别遴选、特征归纳与建设方略

    张传昌;黄汉升;

    梳理中国体育学的核心学科是构建中国特色体育学学科体系的重要举措,对夯实体育学学科根基、树立学科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逻辑分析法等从概念辨析、识别遴选、特征归纳与建设策略4个方面对中国体育学的核心学科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提出,体育学核心学科是指在体育学所有分支学科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学科,并从识别、筛选、评估和确定4个维度对中国体育学的核心学科进行构建。研究发现: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学、体育学概论、体育史学、体育社会学和运动解剖学是当前中国体育学的核心学科,并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3个层面归纳出体育学核心学科的6大特征,认为:体育学核心学科的建设要重视理论研究,加快中国体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注重发挥学科功能,提高核心学科的育人价值;坚持实践导向,推动体育学核心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09期 v.47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788 ]

体育与社会

  • 非对称创新理论视角下区域体育产业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NCA与动态QCA分析

    王先亮;邓依然;

    研究区域体育产业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空间布局的聚合效应,区域协同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制度—市场—技术”体育产业非对称创新三维研究框架,选取2016—2021年我国15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NCA与动态QCA相结合的方法,从单因素效应上升到复杂组态效应,探索区域体育产业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研究发现,产业聚集是实现区域体育产业高效率的基础必备条件,但并不存在可以独立解释区域体育产业高效率的单一必要条件;制度、市场、技术3个维度“多重并发”形成了驱动区域体育产业效率提升的多样化组态,提升区域体育产业效率的多元化驱动路径具有“殊途同归”的特征;时序角度看区域体育产业效率呈可持续上升态势,空间角度看体育产业效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建议:强化政策引领,提升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能力;注重结构优化,支持差序格局下的多元均衡发展;加快数字赋能,有序推进区域体育产业提质扩容。

    2024年09期 v.47 3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1K]
    [下载次数:1333 ]
  • 我国体医融合的实践样态、域外镜鉴与行动路径

    华宏县;卢文云;

    深化体医融合是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现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剖析我国体医融合的实践样态,发现体育与医疗在组织融合、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和服务融合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深入推进仍面临理念融合有待深化、场景融合亟待拓展、主体融合缺乏广度、机制融合不够完善等关键问题的制约。在借鉴美国医学健身中心模式、德国体育俱乐部模式、英国运动转介模式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深化我国体医融合的行动路径为:理念认识由“治已病”转向“治未病”;业务场景由“医院”转向“社区”;参与主体由“一元”转向“一主多元;推进机制由“行政主导”转向“制度化协同”。

    2024年09期 v.47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下载次数:1122 ]
  • 体育社会组织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逻辑起点、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祝良;

    新时期,需要跳出单一功能视角的思维定势来审视体育社会组织的时代使命。就此,以体育社会组织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社会组织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价值意蕴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展开讨论。研究认为,体育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夯实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人民属性,其主体性打破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制度壁垒,其整合性连接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资源要素。而体育社会组织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以社区为主战场,并采取公共服务项目制的供给方式和公共服务二次分工的运作机制。该研究旨在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这支庞大队伍的力量,利用它们自身的独特优势,化解当前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并寻得新的实践进路。

    2024年09期 v.47 6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1261 ]
  • 百年学术史观照下的中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研究

    张俊杰;刘海元;

    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背景下,系统梳理中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的百年脉络及特征,深刻总结其主要成就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其发展的未来趋向,有助于回应“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的社会关切。研究发现,中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经历了肇始与兴起的初始发展、开拓与适应的持续推进、转向与改革的再生性发展、深化与扎根的中国式形塑等4个分期。在百年的流变中,中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课程内容体系愈加完善;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协同联动推进机制不断优化,课程实践模式趋向学科融合;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成效凸显,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匹配度不断提升。然而其也存在内容层面上的学科特异性不足与集约化程度不高、方法层面上的创新性不够与实施路径及载体不多、保障层面上的课程课时安排不敷与基于问题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等问题。未来,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应合理制订并优化课程内容,兼顾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的学科特异性与内容衔接性;拓展课程实施途径及载体,全面加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服务能力;规范落实课程课时,彰显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课程地位与价值;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转化成效。

    2024年09期 v.47 8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6K]
    [下载次数:687 ]
  • 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动力、现实困境、前景与启示

    徐文祥;杨毅祥;甄岢鑫;

    职业体育赛事是现代体育赛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了解美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困境,理解职业体育的内涵与逻辑,还能为我国女子排球运动与职业体育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梳理了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赛事的发展动力与发展困境,并对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研究发现,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女子排球运动的职业化发展趋势、美国女子排球运动的广泛开展、美国国内良好的体育环境是其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民众对排球运动的刻板印象、排球运动处于美国体育文化的边缘地位、排球运动在电视转播与职业体育市场中的竞争弱势是其发展的主要困境。从近期和远期的角度来看,美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不容乐观。我国女子排球职业赛事的发展可以借鉴其发展经验,充分认识职业体育赛事发展的曲折性,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赛事并重视创新与突破。

    2024年09期 v.47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504 ]
  • 无序至有序:县域学校体育物理-事理-人理协同治理的困境审视与纾解之策

    李经展;王琪;

    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是推动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治理的关键环节。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物理-事理-人理”方法论为理论基础,对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情景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县域学校体育三角循环协同治理分析框架,概念化提炼了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经验。研究认为:“物理”因素是开展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存在县域城乡优质资源供给紧张与失调问题;“事理”因素作为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的具体方法,现正受制于县域城乡学校体育基本治理制度匮乏、民主协同参与氛围薄弱、治理工具适应性欠缺等方面;“人理”因素鉴于传统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卡里斯玛权威等影响,它表现在人际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非正式关系的侵扰、自由裁量治理行为等层面,造成了长期弱化式的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关系。据此,研究提出应循序植入“共治、共享、共生、共发展”的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理念,以精细化平衡县域学校体育协同治理“物理”资源配置,以可持续化塑造县域学校体育“人理”治理关系,以多元化共建县域学校体育良性“事理”治理结构,进而构建县域学校体育物理-事理-人理协同治理共同体。

    2024年09期 v.47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502 ]
  • 我国体育事业统计工作变迁与适应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化路径

    崔琪;李伟平;陈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亟需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通过分析和总结我国体育事业统计调查制度的历史资料及相关文献,全面回顾了体育统计工作的演进、体育统计数据收集方法与手段变化和实施体育统计调查制度的政策与标准支撑。同时,从服务体育新质生产力、体育统计实践发展和体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设3个维度探讨了体育事业统计工作优化的重要意义,提出体育事业统计工作优化需遵循数尽其用、统一归口和数字化导向原则。还深入剖析了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数字底座”建设相对滞后、统计制度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以及基层统计能力未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完善体育事业统计分类标准和统计指标体系,推动体育事业统计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健全的体育事业统计管理与运行机制,推进基层体育事业统计能力建设4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2024年09期 v.47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378 ]

体育科学与工程

  • 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正念训练调节运动员注意网络的研究

    王钰;白梓彤;孙延林;粟强;周紫洛;

    目的:已有研究发现单次短时tDCS可实现对于神经网络的调节作用。探索tDCS是否可以通过刺激脑区来促进运动员注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在竞技运动领域开发较为方便快捷的运动表现提升方法。方法:采用tDCS技术,并结合正念训练,对60名运动员进行干预,并且记录干预前后被试在注意网络测验任务中的数据结果和HRV变化。结果:1)在注意网络测验任务中,tDCS和正念训练均可显著促进运动员注意执行网络效率和HRV的表现。2)从整合数据发现,仅正念训练对定向网络有显著促进作用,且tDCS和正念训练对警觉网络均无影响。结论:注意执行网络和HRV的一致性结果说明单次短时tDCS对运动员注意能力的提升“部分有效”;综合不同注意功能的脑网络,并对比正念训练,显示tDCS的作用局限性与刺激参数的选择有关。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想要发挥tDCS在运动竞技领域的短时高效作用,需要从脑神经网络整体性出发,同时基于竞技运动实际情境来设计精准的刺激干预方案。

    2024年09期 v.47 13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632 ]

体育文史哲

  • 陈撷芬的女性身体观及其对新时代女性体育教育的启示

    张爱红;孙睿;赵雪;

    身体是体育活动的本客体的统一,身体观念深刻影响体育政策与实践。中国近代女性身体意识的觉醒是中国女性接受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而陈撷芬正是20世纪初期唤醒中国女性身体意识、重构女性身体形象、探索女性身体教育路径的女性先驱。利用文献资料法,从近代中国社会巨变、女性身体的政治隐喻、女性身体意识觉醒等方面追寻陈撷芬女性身体观的生成逻辑;从身体审美、身体教育、身体权利和身体价值等方面提炼陈撷芬女性身体观的内容,进而探索陈撷芬女性身体观对于女性体育教育的启示:女性体育教育要重视身体美学教育;通过体育教育唤醒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体育教育应强调女性身体的政治使命。对陈撷芬女性身体观的研究不但能丰富体育思想史的内容,对于推动体育教育改革、落实体育强国战略亦有重要意义。

    2024年09期 v.47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55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