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专题:热点赛事研究——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

  • 导语 “苏超”为媒 协同聚力 江苏实践 范式新章

    王家宏;

    <正>“苏超”即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由江苏省体育局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主办,各设区市体育局、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和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承办,江苏省13个地级市共同参赛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事引发全国现象级的关注和热议,为中国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提供实践样本。截至2025年7月5日,“苏超”完成6轮角逐,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70万人次,场均观赛人数达20 549人。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传播量破亿,地域文化符号与赛事进程深度耦合,形成观赏性与参与性同频共振的传播景观。

    2025年07期 v.48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0K]
    [下载次数:497 ]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火爆出圈的传播效益形成机理研究

    谷鹏;刘力菲;徐冉;

    研究目的:探索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现象级体育赛事传播的跨圈层传播、情感动员、文化共鸣的底层逻辑,分析“体育消费”传播议程对文旅产业升级、全民健身热潮的撬动效应,评估其对城市品牌塑造、体育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凝聚力增强的巨大推动作用,最终将传播“现象”转化为可持续的体育发展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政策制定与优化服务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使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研究方法,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众主体性、传播效果等环节,深入辨识“苏超”火爆出圈的具体内涵。研究发现:1)“苏超”媒介奇观的核心在于融合传播效能的精准度,以“文化、自信、纯粹”三个核心要素,创造性地将现象级体育赛事转译为“文化展演与消费仪式”的共同体,促成了一场以“人民性”为底色的媒介化尝试,展现现代化治理秩序下“人民性”自下而上的根系力量;2)“苏超”传播折现了文化自信、经济活力、体育精神的多维融合,是体育强国、媒体强国的国家战略在微观层面的有力实践。

    2025年07期 v.48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9K]
    [下载次数:927 ]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出场语境、在场样态与立场自觉

    陶玉流;王越;王一清;侯天媛;

    “苏超”以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回应了当前体育赛事叙事和体育赛事传播的需要。考察“苏超”的出场语境,既要在近年顶层设计与政策体系的变化中进行动态追溯,又要在已有思想认知与理论成果的扬弃中拓宽视角,还要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超”的在场也展现出体育、文化、传播的有机统一的表达形态、横纵关联的内容构成以及阐述、规范与导向的效能。“苏超”如果要持续发挥影响力,需要在人民立场中以本体性自觉推进制度性转化,在地方立场中以主体性自觉赋能现代化发展,在价值立场中以交互性自觉助力体育强国梦,使“苏超”成为群众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可复制样本,推动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的强大驱动力。

    2025年07期 v.48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630 ]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地域文化认同的建构机制与发展路径

    赵晶;李紫薇;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掀起全国范围的关注和热议,引发体育赛事促进区域文化与城市认同的深层思考。以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赛事文化认同表现为案例,在对其特色表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社会认同、集体记忆、符号互动和认知转化“四维机制”为视角,审视其在构建地域文化认同过程中的机制内涵、现实成效与潜在风险。基于此,结合该赛事经验和体育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提出IP打造——挖掘区域资源与塑造持久品牌形象;治理优化——创新协同治理与风险防控机制;品牌传播——深化赛事影响与文化价值传递;产业融合——拓展“体育+”价值链实现共赢等4个方面的发展路径。

    2025年07期 v.48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1140 ]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激活体育消费潜力的内在机理、运行逻辑及实践路径

    张大志;张旭;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作为区域性体育赛事,对激活区域体育消费潜力具有独特价值。深入剖析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激活体育消费潜力的内在机理、运行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发现,其内在机理在于依托宏观政策精准赋能支撑、城市经济雄厚均衡托底以及市民深度参与引擎驱动;运行逻辑体现为地域文化认同驱动、情绪体验消费传导以及消费场景精准适配;为不断激活体育消费潜力,应着力创新特色消费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加强内涵建设,发挥赛事品牌化引领以及加强市场秩序监管,营造优质消费环境。

    2025年07期 v.48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1113 ]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困境、镜鉴与路径

    王纪信;崔李明;梁伟;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实践创新。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案例分析、访谈调研等研究方法,剖析“苏超”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国际镜鉴,进而提出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本土化发展路径。研究认为,竞技实践价值、文化氛围价值、制度协同价值共同构成了“苏超”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深刻而多元的价值意蕴。基于“刻意练习”与“情境学习”的竞技能力生成逻辑,植根“社会认同”与“动机整合”的文化动力逻辑,依托“系统耦合”与“制度嵌入”的结构协同逻辑是“苏超”促进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但面临“体校社联动”机制不畅,赛事层级体系尚未完善,后备人才选拔输送机制不健全,足球文化生态薄弱等现实困境。借鉴德国“校俱乐部联合”模式、英格兰四级联赛与社区俱乐部联动模式、日本高校联赛主导下的青训融合发展模式,其发展亟须通过深化“体校社联动”,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健全赛事层级体系,打造以赛促练、人才涌现的核心引擎;建立专业选材和培养体系,夯实人才质量根基;深耕足球文化生态,营造孕育明日之星的深厚土壤。

    2025年07期 v.48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797 ]

体育与社会

  • 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动力机制分析:困境、动力与进路

    马军;王华倬;王乐乐;

    青少年体育赛事是实现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协同主体视域,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治理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研究认为,青少年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学校、政府及社会3个层面均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包括校园赛事的基石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赛事业务性、关系性协同不足,社会力量的组织韧性不足等问题。借助协同治理综合分析框架,围绕“原则性参与”“共同动机”和“协同行动能力”三大动力机制核心要素,对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协同治理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行了深度解析。从行为、人际、功能3个维度出发,理析了赛事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为赛事治理的优化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进而提出赛事协同治理的新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推进政—校—社原则性参与,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动参与、社会有序参与的赛事治理新格局;回归公共价值导向,弥合主体间“文化—认知”割裂,构建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为赛事元目标的价值共同体;聚焦“体”与“教”深度融合,打破参赛壁垒,建立面向全体青少年的融合赛事新体系。

    2025年07期 v.48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615 ]
  • 中国对外主流媒体讲好传统体育故事建构国际认同的修辞策略

    李乾丙;王真真;周榕;王相飞;

    讲好中国传统体育故事是对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促进国际认同的有效方式。中国对外主流媒体是讲好传统体育故事的重要主体。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对外讲述的中国传统体育故事为研究对象,结合修辞认同理论,探讨构建国际认同的修辞策略。研究结果显示:CGTN讲述中国传统体育故事过程中,通过人物在传统体育练习与教授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凸显共同体验,构建同情认同,增进形象认知;通过人物克服艰难环境及性格问题的叙事构建对立认同,体现传统体育价值理念;以同一性身份的修辞方式构建无意识认同,促进传统文化思想的有效传递。同时,也存在“他者”视角下的传统体育叙事较少、缺乏对全球视野下共通问题的呈现、群体身份指示词的运用不足等问题。由此建议,中国对外主流媒体可以优化中外视角下的叙事,凸显具有共同体验的传统体育要素;注重个人与全球视角下的对立呈现,增进受众对传统体育的价值认知;注重同一性身份修辞,协同多主体间的关系,促进国际认同构建。

    2025年07期 v.48 6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275 ]
  • 体教融合视域下我国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内涵、问题与推进策略

    尹树来;王庆军;骆晓娟;

    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是落实体教融合的重要手段。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对体教融合背景下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价值、问题及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在价值层面“,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是体育强国与教育强国要求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实操层面“,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是一种制度安排、一种路径依赖,还存在跨部门协调不足与政策执行挑战、资源配置失衡和安置效率低下、考核评价和晋升机制改革阻力大,以及转型过程中综合能力的挑战巨大的问题。未来,要真正实现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的全面价值,有必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政策实施进程;促进协同联动,畅通人才流通机制;健全管理机制,优化队伍治理体系;开展专项培训,提升职业综合素质。

    2025年07期 v.48 7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544 ]
  • 娱乐还是健身:运动体感游戏用户的使用动机与行为研究

    周敏;李世豪;

    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当今社会引发一系列健康危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因素。运动体感游戏(AVG)作为一种新兴的游戏化运动促进手段,提供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构建包含运动身份认同、感知健康益处、感知享乐等核心变量的回归模型,并探讨这些因素对AVG使用频率的影响机制。通过对394名参与者的线上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运动身份认同与AVG使用频率呈显著正相关;2)感知享乐在运动身份认同与AVG使用频率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3)感知健康益处通过感知享乐发挥链式中介效应;4)自我效能感显著调节感知享乐对使用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进一步阐明了AVG用户行为模式的内在机制,突出运动身份认同和娱乐价值在促进运动行为中的关键作用,并为以AVG为代表的游戏化运动干预措施的设计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启示。

    2025年07期 v.48 8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366 ]

体育科学与工程

  • 3~6岁幼儿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以云南和内蒙古为例

    叶悦;王荣辉;宁科;

    目的:以Whitehead身体素养理论为基础,明晰身体素养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构建适用于3~6岁幼儿的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幼儿身体素养的评价与测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方法:基于文献资料法和德尔菲法构建3~6岁幼儿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测试法对云南、内蒙古两地461名幼儿进行身体素养发展水平测试;采用SPSS26.0和AMOS24.0对测试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以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组幼儿身体素养综合得分进行差异分析。结果:1)关于项目分析,各指标的项目鉴别度较好(t≥3.0,P<0.05);关于信度检验,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0.9)、重测信度(r>0.9)和评分者信度(r>0.9)良好;关于效度检验,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其四因子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拟合效果良好(χ~2/df为2.769、RMSEA为0.062、IFI为0.913、TLI为0.908、CFI为0.913、RMR为0.047);4个维度对应的AVE值均大于0.5,CR值均大于0.7,且各维度的AVE平方根均大于该维度与其他维度的相关系数。2)幼儿身体素养发展水平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年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该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由情感维度、身体维度、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4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构成。结论:3~6岁幼儿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能准确反映幼儿身体素养发展水平,且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对国内幼儿身体素养的评价与测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7期 v.48 9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8K]
    [下载次数:540 ]
  • 中国男篮国家队平行组队模式历史审视及备战启示

    姚健;

    为汲取以往男篮国家队组队模式经验教训,力争取得人民满意的大赛成绩,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历史视角重新对曾经实行的2支平行国家队组队模式利弊进行分析,研究认为:1)组队背景:中国男篮大赛成绩备受期待、世界杯赛制与奥运会出线办法改革、CBA联赛品牌提升与国家队成绩停滞不前,反差明显。2)组队争议:参赛目标全力争胜还是锻炼新人、优秀球员数量能否满足两支平行国家队需求、双国家队模式是否应是长期之策、组队效果如何评价等。3)研究启示:重新审视双国家模式对世界杯成绩失利影响;理性定位亚洲、世界大赛参赛目标;优化2支国家队人员流动模式;辩证处理好“争取最好成绩与锻炼新人”的关系;依据对手发挥签订热身赛出场费合同支付比例;探索联赛和国家队协同备战机制;建立有效评估主教练执教能力的考核标准;精准诊断、规避东京与巴黎2届奥运会备战周期问题;继续发扬和优化国家队集训制度。

    2025年07期 v.48 11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1K]
    [下载次数:159 ]

体育文史哲

  • 百年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双重演绎——兼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叙事策略

    饶林峰;

    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供参考,促进中国体育史理论发展。研究认为:百年来,《中国古代体育史》有“分类”和“分期”两种叙事模式,受历史环境影响,不同时期的叙事模式有不同特色。总体上,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呈现时空并辔,叙事涵盖中国古代体育史的横纵两面;现实关怀,叙事表达中国古代体育史的经世致用;立场鲜明,叙事聚焦中国古代体育史的文化意义;中西对比,叙事澄清中西方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特点。为讲好中国体育故事,提出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未来的叙事策略:博采众长,综合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优势特长;以古鉴今,保持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致用功能;开拓视野,扩大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思路角度;融合中西,挖掘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普世话语;以中释西,构建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叙事的理论体系。

    2025年07期 v.48 12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83 ]

学术与争鸣

  • 竞技体育批评的概念研究

    刘利鸿;王康敏;

    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竞技体育批评”概念的研究,其是指导行动和促进交流等认知与实践竞技体育批评的工具,是理解与改造竞技体育批评的基石,研究其概念是必要的,是有一定创新性的。竞技体育批评对竞技体育的发展在竞技体育文化引导、体育项目推广、竞技水平提高方面有较重要的意义。竞技体育为竞技体育批评提供素材,竞技体育批评依赖于竞技体育而存在,并为竞技体育提供反思的动力,他们相互影响。采用“属+种差”的定义法界定了竞技体育批评,认为其是一种基于新近或有价值的竞技体育赛事或现象,以理性分析的方式表达观点,旨在引发公众思考、判断和指导实践的论说文体。然后,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竞技体育批评的特征、目的、功能、原则进行探索分析,以便更为真实、直观、专业和深层次地认识与理解竞技体育批评概念,丰富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推动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的发展。

    2025年07期 v.48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139 ]
  • 下载本期数据